9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以“花园·城市·未来”为主题的研讨会在长江文明馆成功举办。
研讨会旨在围绕“花园·城市·未来”这一主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享来自不同国家的风景园林、城市绿植规划、生态景观等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讨论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联,从而为城市的绿色发展及美化之路提供更深远的策略参考。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武汉大学退休教授、武汉大学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长伍新木,英国切尔西花展金奖设计师海伦·巴松(Helen Basson),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首席植物学家詹姆斯·阿米蒂奇(James Armitage),英国自然科学家协会荣誉会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学院前院长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新加坡国家公园局(Npark)园林署高级署长蔡福祥,美国乔治亚大学迈克·多尔资深教授张冬林等业内领导及专家,从不同的研究领域、行业经验作主题演讲、学术报告。
伍新木:铸造花园城市之魂
伍新木教授在演讲中强调了崇尚花之美是人类的天性,他在多年前远赴英国切尔西花展时就发现了这一跨国界的共同审美取向,他对于武汉花园城市建设之路给出了专业建议:学习世界先进的花之国、花之城、花之会;建设市民共建、市民共享的花园城市;把建设花城文化之美作为最高境界,从而铸造花园城市之魂。
海伦·巴松: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运用环境能力学
巴松女士分享了她在中国一些城市里拍到的景观照片,并列举大量案例阐释了城市园林设计的三种类别:自然类景观、受管理的功能性景观、荒芜的废弃景观,她认为人们在自然保护、园林设计中给出的态度应是“知行合一”,认识不同环境的内在属性,真正地做到尊重自然,善于发现、欣赏荒野之美。
詹姆斯·阿米蒂奇:运用园林专业知识建设更美好城市
阿米蒂奇先生以英国皇家园艺协会代表作品威斯丽花园(Wisley Garden)为例,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面对城市日趋雷同的境况,应运用园林专业知识对植物进行分类,常见植物并非能体现每个城市不同的园艺特色;跨学科研究以精进园林知识,差异化打造城市的园艺特色是理想之路。
詹姆斯·希契莫夫:如何在景观设计中注入野趣
希契莫夫先生在中国有不少的景观设计作品,他对中国的景观设计有独到的见解:随着中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应更重视充满野趣的自然空间营造,在园林景观设计营造当中应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需求,注重植物配置的结构层次,因地制宜,因需而置,使物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得到充分显现,这个设计过程需要充分且科学的分析与思考,应给予更多的时间来实现。
蔡福祥:城市绿色福利的多样性、多面性与多可能性
具有“花园城市”之美名的新加坡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具备多重经验,蔡福祥署长以“永续发展与管理”为题,逐一举例:将公园、花园按照公众需求的“产品”来打造,服务功能是园林绿地的重中之重,园林除了美化城市,还能开发康疗功能;屋顶花园、垂直绿地、空中蔬菜园都可尝试;在公园中举办多姿多彩的园艺活动,扩展公园与人的关系;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公园植物管理,等等。
张冬林:如何让园林植物种子具备更多可能性
张冬林教授从花出发,列举了紫薇、郁金香等极具特色的始于中国的植物,诠释了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何影响其发展,从而影响园林的发展,并提出可参考路径:一是将植物由野生变为“家生”;二是通过将原始植物种苗进行育种,将其品种化、多样化、丰富化,从而解决整个园林对植物材料多种多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