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长江文明馆建设的文化思考

2018-06-08作者:吴宏堂

分享到:

关于长江文明馆建设的文化思考

   吴宏堂 长江文明馆馆长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她以其异常丰美的乳汁,养育着地球上最多的人口!以其无与伦比的能量,释放出文明星空未曾消逝的曙光!”武汉市人民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以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为契机,建设长江文明馆,宣传展示长江流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长江文明馆是收藏、展示、研究长江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公益文化机构,是文化惠民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南二路8号。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的指示,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形式新颖的布展原则,以讲好长江自然生态的故事,讲好长江文明的故事为主线,努力将长江文明馆打造成传承长江文明的“桅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推介中华文明的国际舞台。为此,在馆舍建设、陈列展览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三大创新”。

 

一、创新馆舍建设新形式,着力彰显文化特色

敢于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是长江文明馆建设的一大特点,体现在馆舍建设上,变一家建为多家建。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由武汉举旗,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武汉大学兴建长江文明馆不仅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还符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也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这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常态下馆舍建设的新作为。2013年11月13日破土动工,2015年9月25日落成开放。

为了彰显馆舍建设的文化特色,建筑设计以极具现代气息、流线造型和当代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塑造了一个富有飞鸟羽翼,又象征展馆插上绿色科技翅膀起飞于园博园而引领城市生态发展方向的建筑形体;并结合周边的景观设计,将园林文化和历史文化聚合在一起,完美展现了历史名城武汉的传承创新与蓬勃发展的城市形象。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建馆宗旨相统一,与陈列展示相一致,与园区环境相协调的最佳设计效果;使藏品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消防安防、恒温恒湿、智能导览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筑选址科学。2012年5月10日,国家住建部正式批准武汉市承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后,武汉市将园博园选址敲定在武汉市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而长江文明馆的选址则处于园区的核心地块,北靠荆山,茶园飘香;南面楚水,波光粼粼;四条花溪蜿蜒醉人,一排排银杏美不胜收;特别是园博园以百年张公堤为主线,将武汉乃至中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园博园融为一体,更加凸显了长江文明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凝聚力。

二是建筑规模适当。无论是博物馆、展览馆,还是科技馆、规划馆,既不能贪大求洋,造成资源闲置,又不能鼠目寸光,建设几年又重新扩建,造成资源浪费。长江文明馆按大型甲等展览馆进行设计,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一层,建筑高度13.1米,主体空间——展示为一层,展厅最大使用人数为6500人,六个高度大小不同的展厅,以南北轴线为中心,呈鱼骨状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并在总长度和地坪标高上,由北向南依次递减,以达到由北侧高地到南侧湖面的自然过渡,充分体现了武汉山水自然文化特色。高度规模不同的大小展厅为内部空间的使用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有利于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展览。各展厅面积分别为:序厅1472平方米,自然展厅3430平方米,人文展厅4100平方米,体验展厅2871平方米,临时展厅1000平方米。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会议室、贵宾接待室、办公室和服务设施等18127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其中场馆建设及布展经费各2.5亿人民币。

三是建筑设计先进。长江文明馆由德国HERIOQ+PARTENRSASIA建筑设计事务所与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主体工程由德国生态建筑设计大师赫尔佐德设计。设计师根据“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的主题,坚持建筑造型与自然环保相结合,更加突出“人性化”和休闲式的现代化展馆理念。馆内除设置咖啡厅、茶餐厅、文化商店等为观众服务的设施外,在观众通道上,中央大厅在南北两侧设置出入口,北侧出入口从北侧横跨三环桥面——“碟谷”向下进入建筑,南侧入口面对建筑入口广场和楚水湖面。同时,在建筑基地、建筑入口大厅、展厅、报告厅、卫生间等处都设有无障碍通道及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

在建筑造型上,根据武汉城市文化的特点,塑造了一个如湖畔飞鸟的建筑形体。南北向的中央大厅跨度高35米,既是本建筑的核心展览空间,又将两侧的展厅有机联合为整体,加强了整个建筑的对称性。中央两侧布置“核心筒”,主要承担横竖向交通、空调设备及卫生设施等辅助功能;高起的展厅天窗,既从技术层面解决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又从美学层面展现了工程理性的绿色科技,形态上与武汉标志性建筑——黄鹤楼的屋檐造型进行时空对话,建筑与景观设计强化并尊重地段特有的城市文化发展痕迹,平行于三环线及张公堤的建筑流线,简洁而舒展,美轮美奂。

在采光与通风上,各展厅上部设计了水平带型天窗,可电动启闭,既保证了馆内均匀的照明度,又可有效调节气流,使馆内空气自然流通,并能在火灾情况下自然排烟;两侧的展厅之间,还设置了5米宽的“光廊”,光廊上部覆盖三角形天窗,以加强展厅的自然光照,其上部的张拉膜结构,一方面形成遮阳,一方面扮演了“扰流器”的作用。根据武汉的常年主导风向,在张拉膜与天窗之间形成负压带,在天窗开启后,能形成明显的“烟囱效应”,增强了各展厅之间的自然通风和换气,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在造型上,遮阳系统与绿色屋面的有机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灵动感和科技性,实现了城市品质的飞跃提升,彰显了武汉市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形象。

在功能定位与布局上,坚持传统建馆理念与现代建馆理念相结合,更加突出创新意识。其中在功能定位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第一,展示体验功能的新突破,通过实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展陈手段和方式,全面展示长江流域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明发展历程和生态文明发展愿景,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热爱长江、利用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第二,文化交流功能的新突破,通过定期举办大河对话暨长江文明论坛,聚焦不同民族关于大河文明传承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探索中华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力争将长江文明馆打造成为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平台。第三,文明传承功能的新突破,通过发起设立长江文明基金会,倡导“人人都是长江文明的传承者”,引领长江文明永续发展。基金会面向国内外广泛募集资金,并积极争取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李嘉诚基金会(LKSF)等开展合作,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综合治理。第四,产业发展功能的新突破,通过成立长江文明研究院与长江生态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整合,将研究的理论成果推向市场,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希望通过几年努力,力争将长江文明研究院与长江生态产业研究院打造成“长江生态文明产业孵化器”,成为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与中央在鄂机构合作设立产业研究院的典范。

 

二、创新陈列展览的新模式,努力提高文化品位

长江流域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2个,占全国总数的43%,这一区域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异彩纷呈。长江上游以藏羌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为代表;中游则以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鄱文化为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则以吴越文化、徽派文化、海派文化为代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愉悦群众身心,塑造美好心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在布展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以物为本”的布展理念,坚持“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传统布展方法与现代多媒体展示相结合,视觉观赏与亲身体验相结合,展览的观赏性与公众教育社会性相结合,把打造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保护于一体的智慧博物馆作为重点,实施了观众数字化管理系统和针对移动终端的智慧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推出了APP服务功能,从而更加突出了展览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互动性、趣味性,使展陈方式和服务手段更趋人性化,让观众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长江文明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激越的精神飞扬!”

一是请一流专家编制展陈内容大纲。为了将长江文明馆打造成长江文明的新窗口、旅游观光的新景点、城市形象的新标志、文化展示的新基地和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根据“溯源、求知、明道、展望”的八字建馆纲领,分别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社科院和湖北省博物馆的专家负责自然厅与人文厅展陈内容大纲的编制,并先后多次邀请省内和国内的专家进行评审,其中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长江水利委员会院士钮新强,著名作家池莉,著名画家冷军,《话说长江》总撰稿人陈汉元与著名播音主持陈铎等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大纲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在突出生态文明,体现长江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融合上多下功夫,在突出长江流域特点,确保相关数据资料准确无误,增加展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上多使力气。数易其稿,《长江文明馆展陈大纲》终于在2014年7月10日长江文明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审查通过,并同意以此作为布展项目招投标文件的附件进行招投标。《大纲》以“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为主题,通过自然厅的《走进长江》8个单元和人文厅的《感知文明》8个单元,既全面展现了长江流域史诗般文明之大成及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长江演变发展过程及天工神斧般的自然美景,又系统体现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等开放的长江精神及历史轮回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形式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招一流团队进行展陈形式设计。根据长江文明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原则同意武汉园发公司比照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模式,借用政府采购平台进行长江文明馆布展项目招投标”的要求,全国一流的16家布展公司参与了长江文明馆的投标。2014年9月4至5日,长江文明馆布展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招投标评审工作在武汉市市民之家顺利进行,专家们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17个投标方案进行了严格评审,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华博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北京笔克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分别以第一名中标,并于2014年10月17日在武汉政府采购网和中国招标网完成了公示期,公示期间江苏华博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自动退出,合肥安达与广东集美联合体以第2名中标长江文明馆人文厅布展工作。

自然厅以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为主要展示内容,集中展示长江流域自然生态与珍稀动植物、矿石(化石)标本200多种,如藏羚羊、藏牦牛、亚洲象、华南虎、川金丝猴、大熊猫、朱鹮、白尾海雕、中华鲟、白鳍豚、珙桐、红豆杉等。人文厅以“文明的漩涡”为设计理念,全面展示藏羌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最典型的文物精品200多件,包括青海的马家窑彩陶罐、西藏的唐卡、四川三星堆的铜人面具、云南的立牛铜贮贝器、重庆大溪文化的双面人玉雕、湖南的兽面纹铜铙、湖北盘龙城的大玉戈、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安徽的兽首鼎、江苏的六朝青瓷、上海崧泽文化的石犁、浙江良渚的玉琮等。展览运用巨大的LED显示屏、灵活的触摸屏幕、形象的三维立体模型、庞大的长江全流域沙盘,加上文字、声音、图形、视频,人机互动等最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了长江流域优美风光与生态文明,黄金水道与丰富物产,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全面迸发出了文物展品的文化力量,从而为公众与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文化资源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同时,针对大多观众求异、求趣、求变、求新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方式在馆内搭建数字展厅“将博物馆带回家”,更是成了创新展示方式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新颖的展示形式、精美的文物展品、奇妙的人机互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探索长江文明的热情,并使他们在“好玩、好看”的轻松氛围中“长知识”。

展望厅为了突出展现长江流域在文化发展、经济进步、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历史成就、发展优势以及可期的辉煌远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指示,委托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对“长江经济带”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提出了长江和黄河曾与世界其他三大古老而璀璨的大河文明一道,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竞相辉映;指出由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联袂而成的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世界上最富饶的黄金水岸,而且必将以其水碧山青、草绿天蓝的靓容,营造出地球上最令人神往的生态景观。然后以《大江东去》展示片为载体,以文化长江、经济长江、生态长江为重点,以“中国长江”,透视“长江中国”,引领观众步入凝练的长江生态之旅、文明之旅、经济之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长江,热爱中国的家国情怀。

三是建一流的体验厅感受长江之最。为了让观众亲身体验宏伟壮阔的虎跳峡,最神秘的三星堆青铜面具,最神奇的都江堰,诗情画意的三峡,震人心魄的三峡工程,名冠九州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及最传奇的赤壁之战,最现代的长江城市群….长江文明馆专门设计了一个《“淇”行长江》体验厅,通过震撼的视觉体验让观众更真切感受长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最。

体验厅主要以长江干流及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时间为线索,利用黑暗骑乘技术,以故事性、参与性的视角,让观众乘坐无轨游览车从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出发,在虚拟主人翁淇淇的陪伴下,经雪域高原、巴蜀奇观、高峡平湖、赤壁烽火、飞跃名楼、江南盛景、神奇纬度七个最自然、最人文的景观体验长江,感受长江文明。轨道车在设定的相应时间节点不断产生急转弯、爬升坠落、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等动作,带领观众穿越一段最完整,最惊心动魄的长江文明的时空之旅。亦动亦静的体验节奏,一次次将人们带回令人心跳加速的旅程,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将使认识长江、热爱长江、保护长江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永远传承。

 

三、创新运营管理新机制,大力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创新长江文明馆运营管理机制,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了“三高”。

一是成立高规格的组织机构。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关于“同意成立长江文明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2014年6月5日成立了长江文明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武汉市万勇市长(原唐良智市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刘雅鸣主任,武汉大学李晓红校长担任组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刘英姿、张光清副市长,长江水利委员会魏山忠副主任,武汉大学骆郁廷副书记分别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人民政府办公,由周元、马泽江副秘书长和市园林局苏霓斌局长兼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长江文明馆布展设计运营工作专班和建设协调工作小组,其中布展专班由周元副秘书长负责,在武汉园发公司办公。

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六次会议,反复强调长江文明馆一定要突出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特色,审定了《长江文明馆展陈大纲》和布展方案,解决了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特别是国家文物局,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对长江文明馆建设的高度重视与“长江流域博物馆合作联盟”的大力支持,更使长江文明馆建设一帆风顺。2014年6月5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关于长江文明馆建设及展陈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这项工作要大力抓好”。11月14日,郭生练副省长听取长江文明馆汇报后指出“长江文明馆建设是一件大事,建好了不仅给武汉市长脸(争光),也给湖北争光,省市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大力支持,省内可以提供的文物及展品资料由省文化厅、文物局负责协调配合”。11月20日,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在听取了武汉市刘英姿副市长和省文物局黎朝斌局长关于长江文明馆建设汇报后,认为“建设长江文明馆是一件从无到有的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国家文物局一定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对于长江文明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总经理负责制,宋局长建议“总经理与馆长要一体化,不要互不隶属,要吸收湖北省文物局为理事单位。”他还特别强调“自然部分是长江文明馆和未来的立馆之本,应该加强自然部分的展示内容,更多突出长江流域的生态与它的地质、资源、生物、动物、植物的多样性,要多征集一些实物标本作为展示重点,要大幅度减少‘声光电’,人文部分的展品不宜多用复制品,应以借展为重点,要给观众一个真实而有文化品位的长江文明,不是虚拟的‘梦长江’。”2015年4月21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视察长江文明馆建设工地,对布展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提出了“做成精品,文化惠民”的具体要求。武汉市市长万勇在长江文明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要求,长江文明馆建设要站在全长江流域的高度,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增加点睛之笔;在展陈中增加文化长江和经济长江的内容,特别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中的屈家岭文化等内容,将长江文明馆打造成展示长江流域文明的文化高地。

二是成立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保证长江文明馆的建设质量,成立了高规格的专家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负责对长江文明馆布展设计、招商招展、长江文明论坛、设立长江文明基金会,筹建长江文明研究院和长江生态产业研究院等业务工作进行咨询。聘请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担任长江文明馆顾问,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长江水利委员会钮新强院士为长江文明馆名誉馆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副院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原副总工刘振胜为特别顾问,湖北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吴宏堂为馆长,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为副馆长。同时,还组建了自然展厅与人文展厅布展设计施工专家咨询小组为布展施工提供全程跟踪咨询服务。包括对布展内容和形式的深化设计,对各展览标题及上墙文字的审查与把关等,为提升陈列展览的质量和效果,营造长江文明馆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

三是实行高效率的运营模式。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的要求,长江文明馆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理事会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市政府批准成立长江文明馆的同时,注册成立了“长江文明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综合管理部、市场开发部、典藏研究部、展陈教育部。长江文明馆负责文物标本收藏、保护、展览宣传和科学研究等业务工作;长江文明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体验厅经营,发起设立长江文明基金会,组建长江文明研究院和长江生态产业研究院等领域的文化产业开发,为长江文明馆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障。长江文明馆及长江文明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总经理负责制,馆长与总经理互不隶属,相互协作。馆长全身心的致力于长江文明馆的业务发展,而与之配套的所有经营及管理工作全部由总经理负责。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馆长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带领业务人员一心一意地做好长江文明馆的藏品征集与管理,展览维护与宣传,大河对话与业务研究等。其中“大河对话暨长江文明论坛”主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以长江文明馆为平台,共话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生态文明之大计,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长江文明论坛”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生态文明交流的新品牌。

以总经理为领导的行政团队,作为展馆的坚强后盾,主要负责为展馆搭建平台,人才引进和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筹措及吸引更多观众到馆参观提供优质而又周到的服务。其中,成立长江文明研究院和长江生态产业研究院主要目的是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整合,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效益,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发起设立长江文明基金会,主要是想通过面向国内外募集资金,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理事会制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法人治理结构在长江文明馆正式落地,而且也是政府改变保姆式管理思路,让长江文明馆真正发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而迈出的可喜一步。这种决策权力机构、管理执行机构、监督约束机制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和精干高效的运营模式,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长江文明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将长江文明馆打造成中国博物馆行业的一颗耀眼新星,为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