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长江文明” | 建设山水文化名城要传承弘扬长江文明

2021-03-10作者:钟晟 欧阳婷

分享到:
▲源于各拉丹冬岗加曲巴冰川下的水流 摄影/马宏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长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的长江不仅造就了长江流域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也哺育了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态-文化”复合体。

 

▲武汉生长在江汉交汇之处,坐拥三镇,怀抱两江,自古便是九省通衢之地。摄影/李生云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文化汇聚和沉淀的空间,长江文明的积淀集中体现在长江沿线各主要城市的形成与演变之中。在长江沿线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根本宗旨,注重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传承弘扬长江文明,建设山水文化名城。

 

一是要保护好文化景观,彰显长江山水地脉。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创造力的共同结晶,城市的文化景观尤其体现在山水格局和城市发展的完美融合上。山水格局形成的地理形胜是城市最重要的发展格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保护好城市的文化记忆。尤其在长江流域,山水格局对城市的形成至关重要。南方地区江河湖沼丘陵山地等地形复杂、植被茂盛、热量充足、淡水资源充沛,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发展格局。在长江沿线城市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将长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通过显山露水、文化点睛,塑造山、水、人、城交融的城市山水格局。同时,也要追溯城市之根,要从天文地理、山水主脉、先人足迹、民族兴衰追溯城市之脉,更好地彰显长江山水地脉。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站在蛇山眺望,可以看到汉江汇入长江的雄浑壮阔以及武汉三镇林立的高楼大厦。摄影/周志浩

 

二是要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千年文脉。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两大象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双峰并峙,“江河互济”“风骚竞辉”“儒道相成”,构造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宏伟气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弘扬长江文明,就要讲好长江故事,通过深入挖掘再现一处处长江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长江之滨、蛇山之上的黄鹤楼留下了李白、崔颢、毛泽东等历代诗人的名篇佳句,是长江文明的点睛之处,也是长江诗性文化的集大成者。近年来,武汉打造“诗人之路”“夜上黄鹤楼”等文化项目,通过人文绿道、文化科技和文旅体验,再现“江城五月落梅花”“烟波江上使人愁”“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长江诗意,讲好长江故事,让长江文化认同感、体验感更加深入人心。

 

▲图片来源: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是要做好“绣花”功夫,营造城市文化场景。“场景”是一种由文化、符号、消费、体验、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组成的文化空间,文化场景是赋予城市意义、体验、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文脉的延续过程中,必须重视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来创新营造城市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彰显城市文化气质。例如重庆磁器口古镇位于嘉陵江畔,质朴素雅的建筑形态和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浑然天成,是重庆山水地脉和长江文脉的重要体现。磁器口古镇在营造过程中对建筑风貌、街巷空间、滨水岸线、文化景观等采取“绣花”功夫,重现街区文化商贸活力,让千年古镇磁器口在文化场景中“活起来”。在渝中半岛高楼林立的洪崖洞街市通过“微改造”延续了重庆“山城”肌理,塑造出充满魔幻色彩的重庆城市意象,成为重庆的旅游胜地。

 

▲长江干流与嘉陵江汇合于重庆朝天门码头 摄影/唐安冰

 

▲重庆磁器口

 

四是要深刻认识到全球城市发展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将日益呈现出生态文明的发展形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城市文明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长江流域所赋予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长江文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深度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生态-文化”财富,突出体现了世界大河文明“交汇-融合”的精神要义。传承弘扬长江文明,建设山水文化名城,促进长江流域生态、文化与城乡发展的融合统一,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具包容性、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未来发展范式。

 

▲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旅游风景区 摄影/刘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本文发表于《重庆日报》2021年1月19日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