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场的是
当属第三单元“物华天宝 大江厚赠”
“地下空间”——溶洞
想见识一下吗?
跟着小编一起探秘吧!
什么是溶洞?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除了五彩石头,还有这么多奇妙生物!
溶洞里的植物有哪些?
洞口带:光线充足,绿色植物生机盎然,但是由于洞穴空间和光照有限,因此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而灌木、藤本、高大乔木较少。
弱光带:洞口与外界相连,光照强度很小,湿度较大,种子通过雨水、风、动物等被带入洞内,且主要是耐阴湿的植物,如冷水花、凤尾蕨、苔藓等。有些植物由于对洞穴环境的适应,只能生长于洞穴中,离开洞穴环境则不能正常生长,如苦苣苔科植物。
黑暗带:由于没有光,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因此这里没有绿色植物,只有菌类。
溶洞里的动物有哪些?
最初的来源都是地表生活的动物,这些动物由于某种原因迁移到洞穴中,经过长期演化逐渐适应了洞穴环境。
蛇、老鼠、飞猫、麻雀等经常在洞口带进进出出,它们叫偶居洞穴动物,偶尔进入洞内,不在洞穴环境中繁衍生存。
阳光不能直接到达的弱光带,是蝙蝠、金丝燕、斑灶马、蜈蚣等喜居洞穴动物的家园。它们既可在洞内黑暗环境中生活,也可在洞外生活,大部分的时间喜欢呆在洞里。
在洞穴黑暗带,温度和湿度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是盲鱼、马陆、潮虫等常居洞穴动物(也叫真洞穴动物)的居住区。这里的动物经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黑暗的洞穴环境,失去了在洞外生存的能力。
在所有的溶洞中,动物食物链都始于洞外世界,偶居洞穴动物、喜居洞穴动物和地下河水将动物尸体、蚊虫、粪便带入洞内,成为常居洞穴动物的食物来源。而且,洞内深处也存在弱肉强食的竞争。
准备去溶洞游玩的小伙伴们
就来长江文明馆吧!